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我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自2005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来,开展了大量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求日益迫切,急需一大批具有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大学生就业岗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竞争不断加剧,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正朝着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演进,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必须审时度势,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位置,进一步冲破传统“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分层、分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方院校应对高等教育竞争的有效对策,是增强我校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也是我校寻求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确立学校在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阶段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全力推进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升我校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此类人才以擅长知识应用,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为基本特征。地方本科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本科人才的要求,必须从我校所处的地域资源、拥有的办学条件和面对的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定位,以彰显我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现有知识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领域内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历史使命,在不远的将来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工作,增强他们对祖国、人民、工作、家庭、他人的责任感,使之成为能肩负责任、不辱使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较为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离开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应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科知识教学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导向,以产业、行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要求为基准,实现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做到掌握学科知识与培养专业技能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面向实践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着力点。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原始创新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二次开发和科技知识的转化方面,是学生善于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结果。因此,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协调发展。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校实现错位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我校寻求特色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把认识统一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上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以地方经济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地方院校办学的成功经验,就是将自己置于买方市场,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办学的封闭状态,主动走向市场, 把满足市场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以市场来检验办学的质量,以社会需求作为专业设置、课程改造和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通过校企合作等平台,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确保“出口”通畅。
(二)以学生成人成才为本位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把学生培养成为情操高尚、心理健康的人,使他们学有专长,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自觉履行的基本职责。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学生的成人成才摆在首位,努力实现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的有机统一。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组织和管理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为他们实现自我、发展个性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把一般人力资源转化为应用型人力资源的过程,而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决定这一转化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采用以能力为主导,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要着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自主学习模式,搭建各种平台,开发多种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验、实训、见习、实习活动贯穿本科教学全部过程。积极开发和整合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资源,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以国际化为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绍兴地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程度日益提高。我们应当利用区域优势,培养能适应国际化运作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必须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要让学生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际规则与标准,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引进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采用“移植”、“嫁接”等方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加大专业调整和改造力度,优化专业布局
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相当规模的与地方产业相对接的应用型专业群。我们必须抛弃按学科完整性或系统性设置专业的传统做法,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发展与地方支柱、特色产业相对接的应用型专业的思路,积极稳妥地开展专业调整和改造工作,在“十二五”期间使我校的专业布局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应用特色。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实效的专业评估和淘汰机制。通过大类招生和校内专业评估等方式,在专业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对个别招生、就业前景黯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地方行业和产业支撑的专业,坚决实行限招、缓招或停招,为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腾出空间。
第二,把好新专业设置关。今后原则上不再增设基础类专业。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优先设置地方特色鲜明的应用性专业(方向),落实错位发展战略。
第三,我校管理、工科及部分理科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紧密,必须继续做大做强。此类专业要进一步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需求的符合度,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四,师范类专业应本着“做精、做强”的原则,适度压缩招生规模,积极推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育实习工作,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教育。
第五,其他文理类专业要以增加地方性和应用性元素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增加技能性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积极推进专业改造。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内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培养并举的二元培养体制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校内培养是主阵地,产学研合作是必由之路。我校所在区域经济发达,企业众多,学校的专业与地方产业之间有较强的耦合性,这为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各学院和专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采用“两段式”或“多段式”产学交替模式、“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校内产学研基地模式、“官产学研合作”的产学研合作共享平台模式、“企业搭台,学生唱戏”的学生科研立项模式、“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论文)运行模式,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
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分发挥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走出去”不仅是指学生,也包括教师。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去经受锻炼,增长实践经验和才干。“请进来”不仅是指面向企事业单位聘用师资,也指将企事业单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流程和管理理念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
(三)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的课程体系
我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方面,如课程门类和门数偏多,理论教学时数过多等。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为目标,采取“精简、整合、改造”等措施,变学科知识体系为专业教学体系,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要通过合理缩减理论教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任选课系列化、专门化改革,增设自主学习课程等办法,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导向型课程体系”改变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导向型课程体系”。
(四)改革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落实到课程教学中。由于历史原因,现行教学过程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取向的现象,教学方法上仍旧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花大气力加以改变。要把有效的课程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方法等纳入到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积极学习和借鉴各种先进的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学校要求并鼓励教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胆开展教学方法创新,逐渐形成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体系。
(五)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必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构建“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原则、四个结合”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个目标”——培养在工作岗位上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两种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个原则”——能力本位的原则,即围绕学生知识和能力拓展开展实践教学;系统性原则,即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干削支、整合集约;渐进性原则,即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确保四年不断线。
“四个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第一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战场,必须克服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习环节的管理,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加大投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拓展实践教学载体,构筑“三大实践教学平台”——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实践教学平台,以教师与学生互动为主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发挥学生自主性为主的实践教学平台。大力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树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以强化专业技能和具备初步工程科学研究开发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的作用,扩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参与面。扶持以学生科研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转化孵化器与科技开发基地的建设,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展各类创业大赛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有内外之分:外在标准是指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主要以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加以衡量;内在标准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主要从学生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进行评价。
人才培养质量的外在标准以内在标准为依托,但并不完全由内在标准所决定,因为它还取决于专业及其方向的设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标准则必须以外在标准作为导向和确立的依据。因此,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以是否满足或在何种程度上满足市场需要作为标准。
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目标是: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符合度,学生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良好的综合创新素质。
(二)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课堂教学质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重点。要改变以往以知识评价为本位的质量监控模式,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整体素质的评价方式。要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挂牌”教学,淘汰劣质课程,整合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确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及其规格标准,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关键。不同行业所需的核心能力不同,各个专业应当对相关行业的能力标准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将其作为专业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标准参数,并以此确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质与量方面的要求。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将初步建立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体系。
教学督导是校内进行教学质量监督、控制、评估和指导的基本制度。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级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主导作用,以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为目标,逐步形成校院两级督导“分工明确、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有侧重”的工作新机制。
(三)改革和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能力,重知识学习、轻知识运用的现象,学校将逐步推行旨在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考核的评价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平时考核成绩(可采用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读书心得、案例策划等方式)在总成绩中将占有较大比例,自主学习的考核成绩也占一定比例。这种基于过程评价和自主学习能力考核的评价制度改革,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建设,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加大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要加强对二级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积极构建“以学业评价为基础、就业评价为核心、社会评价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引导二级学院和学科组织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
(四)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评
健全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学校将逐步实施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二元并重的考核机制,引导教师尤其是缺乏实践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市场,及时获取人才市场的准确信息,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的人才市场信息反馈机制。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收集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适时调整、改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最终要通过基层学术组织完成。我校基层学术组织是基于学科体系而建立的学科组织,它承担本学科组织的课程群建设和教学工作。建立和完善学科组织的首要目的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它的建立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必须努力建设好学科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校和二级学院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科组织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创新,学科组织应当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和创新。
在基层学术组织条件下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体制、学生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一项涉及学校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处,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以高度的责任心实施有效的组织指挥,务必做到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相互配合,精心安排,周密布置,分工负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制度保障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专业布局与地方支柱产业和行业的匹配度为导向,认真制订好《绍兴文理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统领学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工作。要根据基层学术组织条件下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制订好“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学建设工作量计算办法”、“学科建设工作量计算办法”和“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在教师业务进修、职称评聘、岗位津贴、评奖评优等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适当倾斜,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将围绕管理体系由本科教学体系向学术体系的转变,全面开展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实现校院二级管理,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协调,建立起符合基层学术组织条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的教学管理体系。
(三)师资保障
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任务的关键。学校将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行五年一次的学术假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业务培训,参加企事业等单位的实践培训, 参加企事业、科研等单位的项目开发,增强教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将教师中具有企业等实际工作经历累计一年以上者的比例作为各二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考核标准之一,把在企事业等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经历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
(四)资源保障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整合和优化学校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教学经费足额到位,并在近三年预算中每年设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必须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管好、用好各项教学经费,努力提高使用效益。教室、实验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必须做到“资源共享”,由学校统一调配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使用效率。
(五)环境保障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依法治校、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注重学生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形成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学生的各类评价和奖励机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成才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