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学习资料
 

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释义和引导性问题

2016年03月08日  点击:[]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内容范围由6+1个审核项目、25个审核要素、74个审核要点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的审核要点是对审核范围的基本宽度和深度的具体划定。对审核项目、要素和要点进行释义,是为了帮助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能够更好地理解审核评估的范围和具体内涵;引导性问题一般围绕“在做什么?在如何做?效果如何?问题何在?如何改进?”等五个方面展开,为每个审核要素设计若干个引导性问题,是为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审核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在每个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后设立牵头部门或责任部门、协同部门则是为了明确每个职能部门职责之所在,以各司其职,圆满完成审核评估工作。  

1.定位与目标 牵头部门:校办

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的顶层设计,都应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都是围绕人才培养开展的活动。

1.1办学定位责任部门:党办校办;协同部门:发展规划处、教务处

办学定位是学校根据国家、地区、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现有条件与优势,全面考察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学校内部三个层面后做出的角色选择。

(1)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办学方向是科学分析和把握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自身条件、发展基础、服务方向等,从根本上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办好高等教育”等重大问题。

办学定位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是一所学校的某种身份标志。确定办学定位应依据三项主要原则:外部和内部统一,现实和长远统一,整体与个体统一。

(2)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章程)中的体现

办学定位是学校对自身在全局所处地位的认识和判断,而发展规划则是学校对自身发展的全面总结与科学预测,办学定位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础设计”部分。发展规划应当体现学校服务所在区域(行业)的优势与趋势,并明确表达规划期间的阶段目标。

引导性问题:

(1)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为何?

(2)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可度如何?

(3)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1.2培养目标责任部门:教务处

培养目标是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与追求。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人才培养总目标规定了高校培养对象的总体规格、质量标准。一般具有三个质的规定性:一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二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层次规格的人;三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什么能力素质的人。

(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专业培养目标是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应包括对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并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一般在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

引导性问题: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度如何?

(2)教师和学生是否熟知培养目标,并清楚自己从事的活动对实现专业目标所起的作用?

(3)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其制定(制订)、执行、评价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责任部门:发展规划处;协同部门:校办、教务处

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就是高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

(1)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人才培养在学校规划中要有改革思路、具体措施与方案。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各职能部门如何服务教学。

(3)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了解教学工作动态,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本科教学工作纳入校党委和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且要依据实际适时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学校在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措施?

(2)学校是如何确保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的?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学校各职能部门中如何服务教学的?

(3)学校在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师资队伍 牵头部门:人事处

师资队伍是一所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全部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外聘教师的总体。

2.1数量与结构责任部门:人事处

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是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重点考察:学校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数量是否满足教学要求;教师队伍是否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定位,适应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外聘教师数量不应超过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

(2)生师比、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具体参照浙江省“十二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不仅看学校总体生师比,各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的生师比和教师队伍结构应该成为考察重点。

(3)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对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取得教师队伍建设实质性成效的状态和趋势;应强调自主培养、国际化培养、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避免成为科研人才引进专项计划;考察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是否落实到第一个二级院系,是否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身上。

引导性问题:

(1)学校的生师比如何?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2)学校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3)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数量与结构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4)聘请兼职(境内外)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情况?效果如何?

(5)学校的师资队伍在上述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2教育教学水平责任部门:人事处;协同部门:教务处、工会

教育教学水平是指教师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师德素养和专业教学素养。

(1)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考察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一是是否坚持多渠道、分层次、长期性的师德教育;二是是否建立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了师德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方面;三是是否以强化师德考核为手段,建立师德考评激励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职称晋升、派出进修、评奖评优等的重要依据。

(2)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专任教师是指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一定都是教师职称系列,也含其他系列的人员,并包括外聘教师。外聘教师原则上应有协议、有报酬,满足教学工作量需要(教育部(2004)2号文件标准)。

判断教学水平的高低,除观课外,还要分析教学内容、试卷水平、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符合度,也要看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满意度等方面。另外,全国学科排名、教师主持的项目、发表的论文等可以有效说明一个专业的教师群体在全国的地位和水平。

学校应采取提高专任教师专业与教学能力的措施,包括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学历、学位,组建教学团队,建立教师发展中心。

引导性问题:

(1)学校在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及加强师德建设方面出台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主讲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执教能力如何?学校实验、实践(实训)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何?

(3)教师能否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4)学校是否建立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机制及分类管理考核办法?效果如何?

(5)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3教师教学投入责任部门:教务处

教师教学投入是指,教师在本科生培养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是指,教授、副教授担任本科主讲教师或根据本科生发展需要开设讲座,尤其提倡教授、副教授为低年级本科生开设课程或担任本科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等任课教师。一要看学校是否建立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二要考察教授、副教授上课的效果以及学生是否满意。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是指,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改革和建设;学校应提供各种条件,设立教学研究与建设项目,以供较大范围的教师参与研究和建设;学校应引导教师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关系,鼓励将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引导性问题:

(1)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及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2)教师是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教师能否将自己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3)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情况?实际效果如何?教师参加校以上级别的教改立项课题的人数及比例如何?

(4)教师是如何发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者作用的?

(5)学校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4教师发展与服务责任部门:人事处;协同部门:教务处、外事处

教师发展与服务是指,学校制订政策措施、创设各种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三个方面的考察:一是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是否做到组织机构落实,场地落实,经费落实,人员落实;二是学校提升教学能力和服务专业发展的规划完善,制度健全;三是学校有关的政策规划等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措施是否得当、得力。

(2)青年教师培养发展情况

三个方面的考察:一是学校是否实施“导师制”、“助教制”及社会实践等有效措施,并采取系列培训活动,使学习适应本校教学工作,是否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并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讲台给学生上课;二是是否对新教师进行了生涯规划指导;三是学校是否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与发展机会。

(3)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与学校为之服务的评价

学校以一定的测量工具调查,或者开展多种形式的意见征集活动,收集教师对学校为教师所提供的专业发展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4)专任教师出国访学

政策措施的鼓励支持,出国成果的考核。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出国访学3个月以上的教师需达到30%以上。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如何?各二级教学单位是否有具体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在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学校是否设置了类似于教师发展中心的专门机构?为教师提供咨询、服务与帮助?效果如何?

(3)学校在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效果如何?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人均经费是多少?

(4)学校教师教学成果考核办法实施情况?学校如何在教师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方面向教学倾斜?

(5)学校在关心与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教学资源 牵头部门:资产设备处

教学资源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3.1教学经费责任部门:计财处;协同部门:教务处

教学经费的划分和具体内容见相关制度说明。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年度财务预算的教学经费投入比例,保证投入的各项制度性安排。

(2)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逐年增长。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科学合理分配教学经费,优先满足实践教学需要,采取规范性的经费管理措施。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是如何分配的?是否有专门经费支持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否有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是否将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教学?

(3)学校教学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进行年度经费使用效益分析?结果如何?

(4)学校在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效益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2教学设施责任部门:资产设备处、科研处、后勤管理处;协同部门:网管中心、教务处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课堂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设施(图书馆、校园网、体育场馆)。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能够满足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教学要求,支撑学校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要求:达标,功能和质量。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政策措施,设备更新,过期图书淘汰。

(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包含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的信息化。

引导性问题:

(1)学校的各类教学设施(实验室、课堂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设施、图书馆等公共教学设施)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及学生自主学习要求?

(2)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如何?利用率如何?

(3)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责任部门:教务处

专业处于学科和社会职业需要的交叉点,既具有学科的相对稳定性,也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灵活性的双重特点。学校不应用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要主动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1)专业建设规划执行与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学校对专业建设要制定比较全面的发展规划,加强和提高专业建设规划的执行力,分步分批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学校应建立对专业发展状态的评价监测和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质量指标体系。

(2)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新专业指毕业生不满三届的专业。优势专业指办学历史长、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充分体现学校科研与教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高、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声誉好、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专业。

(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和调整应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一般不应随意变动,要具有相对稳定性。培养要求应细化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应满足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有关规定,并得到全面落实。

引导性问题:

(1)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的合理性和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有健全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如何改进?

(2)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否建成了若干能够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3)新建专业的建设成效如何?学校如何充分保障新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4)学校在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时,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实际需要?

(5)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培养方案及其制定(修订)、执行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4课程资源责任部门:教务处

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课程建设核心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团队、课程评价等建设。学校要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和课程建设标准,加强课程建设经费投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建设规划的执行力,开发一批优秀课程。学校还应建立课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课程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评估,把课程建设成效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的结构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个构成要素、要素间的组织、排列形式及各要素间的配比关系。在层次构成上,一般包括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跨学科课程等,从形式构成上,一般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选、限选)等。优质课程指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特色的示范类课程及其配套资源,以校级及其以上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为代表。

(3)教材建设与选用

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及其配套材料。学校应加强教材建设,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和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选用适应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重点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和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理工类、财经政法大类和农林医药类更要加大近三年出版新教材的使用比例。学校应鼓励教师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引导性问题:

(1)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课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2)学校课程总量多少?课程结构如何?双语课程、实践课程比例,是否符合培养目标需要?

(3)学校的教材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如何保障所选用教材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使用优秀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的比例?

(4)学校是如何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设成效如何?利用率与使用效果如何?

(5)学校在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5社会资源责任部门:地方合作处、校友办;协同部门:教务处

包括有形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场地空间等;也包括无形资源,如政策、技术、知识、组织、社会关系等。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大学与社会合作主要方式有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研究等。

(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如共建教学实验室、共建科学研究室、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课程资源等。

(3)社会捐赠情况

包括法人实体、自然人等的捐赠人自愿将其所拥有的财产无偿转让给受赠方处分或管理使用的行为。

引导性问题:

(1)学校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在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效果如何?

(3)学校与社会共建教学资源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

(4)近三年接受社会捐赠的情况怎样?其中校友捐赠有多少?

4.培养过程 牵头部门:教务处

4.1教学改革责任部门:教务处

教学改革是指通过教学理念、方法和管理方式的革新推动教学工作转型变革的过程。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指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策略的整体谋划的总和。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将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助推“教学+互联网”、“评价+互联网”、“教研+互联网”等教改新模式。

(4)学生转专业制度及实施情况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2)学校是如何激励和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效果如何?

(3)学校在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哪些成效?

(4)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2课堂教学责任部门:教务处

涉及的具体数据指标可根据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预期指标。

(1)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

(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授课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合作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技术。

(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考试工作应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并严格考考纪。

(5)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适当加大选修课学分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及数量,形成有特色有质量有口碑的通识课程。

(6)小班化教学及分层分类教学情况

扩大小班化教学在全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大力推行分层分类教学。

引导性问题:

(1)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执行与调整情况如何?

(2)是否有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相关制度与要求?教学内容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3)学校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先进的做法?效果如何?

(4)学校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方面有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5)学校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哪些改革?在加强考风考纪方面制订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4.3实践教学责任部门:教务处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相关课程保持协调一致、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实验室应根据教学计划足额开出,并应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外开放,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新增教学经费是否投入到实践教学,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学校要科学制定实习实训方案,有数量足够的稳定的指导人员和相应的考核方法。

社会实践主要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要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看三点:一看选题,选题性质、难度、份量;二看过程管理,看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时间,是否有监控措施;三看成果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

引导性问题:

(1)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什么?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

(2)学校是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条件与资源能否达到教学要求?

(3)学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及情况如何?学校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情况如何?

(4)学校是如何保障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的?

(5)学校是如何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的?近3年参加省毕业论文(设计)评优与抽检情况如何?

(6)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4第二课堂责任部门:学生处、团委;协同部门:宣传部

主要包括社团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以及学生国内外交流活动等。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是否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哪些政策措施保障第二课堂建设?

(2)学校的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建设效果如何?

(3)学校是否制定了关于学生校(海)外学习经历的政策和措施?成效如何?

(4)学校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5开放教学责任部门:外事处;协同部门:教务处

(1)在校外国留学生情况

全省高校留学生规模2015年达到在校生数2%以上(优势专业或重点学科的留学生规模达到在校生总数的5%以上)。

(2)本科生国外交流情况

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比例(2010-2020年)》目标要求,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平均达到4%以上,其他的达到1%以上。

(3)本科生省内外交流情况

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

5.学生发展 牵头部门:学生处

学生发展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目的,也是学校学生指导与服务、学风建设、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就业创业与发展等工作的落脚点,更是学校人才培养结果的直接体现。

5.1招生及生源情况责任部门:学生处

(1)学校总体生源状况

包括各省新生录取人数、录取分数线、第一志愿报考率、新生的人口学特征分布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源质量。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总体及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如何?(如学生性别、民族、区域、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学生教育背景等)

(2)在校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如何?学校为学生在学期间是否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

(3)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2学生指导与服务责任部门:学生处

既要针对全体学生,又要对特定人群、特定问题开展工作。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包括学生学习指导,专业选择、课程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和贫困生资助等内容。学校的规划、举措和效果。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建立完善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按照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形成教师与学生间的顺畅的交流沟通机制;提供政策、经费、人员保障。

(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建立机制收集学生对指导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引导性问题:

(1)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

(2)学校建立了什么样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该体系的运行情况如何?

(3)学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学生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学生指导与帮扶工作?效果如何?

(4)学校如何吸引和激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工作?参与面与参与程度如何?

(5)学校学生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如果设置)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效果如何?

(6)学校在学生指导与服务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3学风与学习效果责任部门:学生处

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学习风气。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有具体的建设规划与目标,完善的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

(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德、智、体、美。

(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包括学生对自我学习(学习条件(课程、教师、教学设备等)、学习支持(学习环境、解决经济和人际关系问题等))的满意度和自我成长(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总体学习风气如何?学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

(2)学校是否形成了浓郁的学习风气?学生是否能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诚实守信,考试违纪、抄袭作业等现象不断减少?

(3)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及学习效果如何?

(4)近三年学校公开处理的学生考试违纪、抄袭作业、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次数?

(5)学校在学风建设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4就业与发展责任部门:学生处

(1)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率、专业对口相关度、起薪水平等职业发展情况

毕业生就业率以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对全省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一年和三年后的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为依据。

(2)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重点衡量对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水平三个方面的满意度。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

学校应在省教育评估院对用人单位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校友、用人单位、第三方社会调查的跟踪反馈机制。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近3年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如何?

(2)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效果如何?学校是如何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与岗位工作?

(3)毕业生在社会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优秀校友?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如何?

(5)学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创业课程开设情况、创业基地建设情况、毕业生创业及发展情况?

6.质量保障 牵头部门:教务处

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质量标准建设、质量保障组织和制度建设、质量监测、质量信息分析和反馈、以及质量改进等多个环节和多种要素。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责任部门:教务处

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

(1)质量标准建设

学校要纠正管理制度等于质量标准的错误认识,质量标准应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评判性。

质量标准应包含科学合理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等各主要教学环节。

还要建立对质量标准的制(修)订与评估机制。

(2)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可结合本校实际采用不同模式,但均应包括建立质量标准、实施质量监测与自我评估、收集和分析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信息和改进工作等环节。

体系一般应包括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质量观念、管理理念)、组织与队伍、制度、内容等体系结构。其中,质量保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队伍,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与质量管理规章,实施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测,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分析和反馈信息,改进工作是质量保障体系的要素和关键环节。

学校应提供相应的人、财、物条件,确保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质量保障的组织建设主要指独立于教学运行的学校质量保障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和质量保障专家队伍、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是重要的建设内容。

质量保障制度应包含质量标准、质量监测与评估、教学管理、资源保障以及学生指导与服务等工作的管理规范和要求。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由校院二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人员以及校院二级教学管理、学生指导与服务等方面的质量管理人员构成。

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结构包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基本结构,同时包含专业能力和经历等。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是否重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形成了怎样的质量标准体系?

(2)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模式是什么?结构怎样?

(3)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做到了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人员落实?

(4)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与素质是否满足质量保障要求?

(5)学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2质量监控责任部门:教务处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学校要改变目前督导听课、学生评教简单片面的做法,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和评管制度,定期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自我评估工作,包括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二级学院(系)评估等。要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以及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学校要形成“覆盖全面、选点科学、依据可靠”的质量监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完善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监督制度和标准的执行,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方式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2)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等自我评估制度?效果如何?

(3)学校是否形成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良好氛围?

(4)学校在质量监控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3质量信息及利用责任部门:发展规划处

(1)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应涵盖学科、专业与课程,教师与教学,学生与学习,指导与服务、资源与资源利用等内容,要及时更新。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质量信息反馈目前是高校质量保障的薄弱环节,需要学校建立。

(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学校应主动向社会发布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包含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发布的25项核心数据。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是否建立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例如: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的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制度?

(2)学校是否按教育部要求及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报告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运行情况如何?是否及时采集并上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4)学校是否按要求定期公布其他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质量信息?

(5)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与公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4质量改进责任部门:发展规划处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学校要从政策、经费、人员上保障质量改进工作的落实。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将改进效果作为考核部门、单位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质量改进评价应涵盖教师教学、学生指导与服务、资源保障以及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设等多方面,师生满意是质量改进的终极体现。

引导性问题:

(1)学校是否定期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的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质量改进的程序与机制是什么,如何对改进效果适时进行评价?

(3)学校在质量改进中对已参加的外部教学评估(例如水平评估、专业认证等)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整改?效果如何?

(4)学校教师是否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改进是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5)学校的质量改进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自选特色项目:学校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牵头:教务处(参与:党办校办、宣传部、发展规划处、学生处、团委))

自选特色项目应围绕本科教学工作选取,重点关注内部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主要回答目标路径是什么、措施方法有哪些、效果影响怎么样、是否有效是如何知道的、今后如何改进等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是否有效是如何知道的。

引导性问题:

(1)学校的特色有哪些?

(2)全校师生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学校特色的?

(3)毕业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其他社会各方是如何评价学校特色的?

(4)学校在凝练特色、保持特色和不断改进方面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效果如何?

上一条: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任务清单的通知

主办:绍兴文理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办公室 | 联系电话:0575-88341603